近年來 ,不論在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 ,尤其是養鴨密集地區 ,開始突發一種以“產蛋鴨體重下降 、高熱 、食欲下降 、產蛋率下降甚至停產;肉鴨癱瘓 ,頭部震顫 ,腹瀉 ,排白綠色稀便 ,該病原傳播迅速且範圍極廣 ,全國大部分省市鴨養殖業受到嚴重影響 ,主要危害蛋鴨 、肉鴨 ,受感染鴨群幾乎均可發病 ,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。由於該病可導致鴨卵泡出血充血 ,最初將該病命名為“鴨出血性卵巢炎”,經過進一步病原的分離與鑒定 ,並進行了序列測定 ,根據黃病毒屬病毒的分類特點 ,確定該病毒為黃病毒屬中的坦布蘇病毒 。
一 、鴨坦布蘇病毒病原
坦布蘇病毒屬於黃病毒科 、黃病毒屬 ,蚊媒病毒類成員 ,坦布蘇病毒具有黃病毒典型的形態特征 ,病毒粒子具有囊膜 ,囊膜上有糖蛋白組成的刺突 ,膜內為20麵體對稱的核衣殼蛋白 ,內含病毒RNA 。
二 、鴨坦布蘇病毒病流行病學
1
、流行範圍廣
: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
,尤其是夏秋季節多發
。
2
、發病急
、傳播速度快
:臨床上
,一般是鴨舍中的一欄或少數幾欄鴨首先出現采食和產蛋量下降,1~2d後發展到整棟鴨舍
,並迅速蔓延至鴨場的其他棟舍
。
3
、發病率高
,死亡率較低
:該病發病率較高
,可達90%以上
;但死亡率較低
,一般在1-5%
,如若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
,死亡率可達30%
。
4
、該病既可以發生水平傳播
,也可以垂直傳播
:
5
、該病的發病與日齡有關
:調查發現
,該病主要感染蛋鴨和肉鴨
,育成鴨具有一定的抵抗力
。
三 、鴨坦布蘇病毒病的臨床症狀
肉鴨 :商品鴨主要在15日齡前後發病 ,表現為頭頸震顫、站立不穩 ,容易“翻個” ,雙腿掙紮呈遊泳樣 、角弓反張 ;腹瀉 ,排褐色或白褐色稀便 ;飲水 、采食減少 ,常因飲水困難 、導致脫水 ,最後衰竭而死 。淘汰率在10%~30% ,嚴重的高達80% 。而隨著雛鴨日齡的增大至育成期時 ,該病的發生幾率顯著降低 。
蛋鴨
:產蛋鴨感染後
,首先表現為采食量突然下降
,約為正常采食量的50%~60%
;在發病後2~3 d
,鴨群的產蛋量開始急速下降
,在一到兩周的時間內
,產蛋率可從產蛋高峰期的80%~90%(或90%以上)或者開產鴨產蛋上升期迅速下降至10%以下
;同時
,發病鴨伴有體溫升高
,精神沉鬱
、嗜睡
,排黃綠色或白褐色
、惡臭稀便
;除此之外
,臨床上還表現在部分康複母鴨出現持續的神經症狀
,趴臥或站立不穩
,驅趕時共濟失調
、倒地震顫
,最後衰竭而死
。公鴨未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
。種鴨群發病率高低不一
,群內發病率幾乎100%
,病死率為0%~12%不等
。
四 、鴨坦布蘇病毒的病理變化
肉鴨 :雛鴨脾髒腫大 ,腦水腫呈樹枝狀出血 、肝髒出血 、胰腺出血壞死 、腺胃出血 、腦膜充血 、肺髒出血 、腎髒出血腫脹 、胸腺和法氏囊發育不良等 。
蛋鴨 :腦充血 ,肺髒出血 ,卵泡停止發育 ,有的卵泡變形、卵黃凝固 ,有的卵泡破裂 ,輸卵管萎縮 ,輸卵管中有膠凍狀滲出物 。
五 、鴨坦布蘇病毒病對養殖的危害
種(蛋)鴨感染坦布蘇病毒的危害
:種(蛋)鴨卵泡出血
、萎縮
,個體為不開產
、遲開產,鴨群為開產嚴重參差不齊
、無產蛋高峰
、產蛋高峰出現遲
;公鴨表現為睾丸出血
、萎縮
,精子質量下降
、受精率低
。
肉鴨坦布蘇病毒的感染
:嚴重影響肉鴨的采食量和料肉比及出欄周期
,感染鴨群料肉比例比正常的鴨群高
;雛鴨淘汰率高
,嚴重影響出欄成績
。
六 、鴨黃病毒病的預防措施
1
、加強鴨舍日常管理
,尤其是加強消毒防疫及現場衛生管理工作
;
在鴨群管理方麵,應改善鴨舍的飼養環境
,調整鴨群的飼養密度
;保證鴨舍適宜的溫度
、濕度以及及時合理通風
,注意天氣變化
;坦布蘇病毒可經泄殖腔排毒
,因此要定期對使用的料槽
、飲水器具以及設備等進行消毒
。同時
,養殖場周圍要保持清潔
,汙水
、垃圾以及衛生死角等要及時徹底清除
,為鴨群健康養殖提供有利的條件
。
2
、製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
,防止繼發感染其他鴨病
:
使用海健素®預防,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率
;
(1)雛鴨
:7-10日齡,海健素®(1000羽/瓶)
,飲用4小時
,連用2天
;間隔15天再用一次
,直到出欄
。
(2)開產前海健素®(500羽/瓶)
,飲用4小時
,連用2天
,每月使用一次
;
3
、對發病的鴨群使用坦克®(黃芪提取液)500ml兌水500斤,全天量飲用6小時
,連用3天
;或拌料采食3-4小時
,連用3天
。(配合熱感清兌水600斤使用效果更佳)